那天,因要帮健健准备有关阅读之星的材料,问起他暑假去过哪些地方玩。健健告诉我去了杜甫草堂,去了都江堰,还去了……去过的地方真不少。
“你去过的这些地方,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?杜甫草堂,都江堰,还是……”我的话还没有说完,健健张嘴背了起来:“天府之国,沃野千里。都江古堰,百世之利。帝王霸业,望尘莫及。”
“等等,你背的这是什么?咱们学习的《小学生古文经典诵读》吗?”听着耳熟,咋想不起来是哪里的内容呢?
“不是《小学生古文经典诵读》。这是《中华成语千句文》上的内容。”健健不紧不慢地回答。
《中华成语千句文》?我说咋那么耳熟呢。再背一遍。健健又把这部分非常熟练地背了一遍。背得不错嘛,看来一段时间抓孩子们经典诵读还是有成效的。正等得意时,却感到满头的汗。这是为何,天并不热嘛。猛得,我找到了答案:孩子们背得如此流利的东西,我却只听着耳熟。我承认,刚才开始让孩子们背的时候,我还跟着一起读来着,但后来,我就只听他们朗读,只是听他们背诵了。
我希望有孩子能替代我领着大家一起完成《中华成语千句文》的诵读与背诵,我只希望让孩子有一个锻炼的机会。当有孩子真的可以替代我完成这项任务的时候,我不自觉地退出了与孩子们一起诵读的行列。以至于孩子们能够非常流利地背诵,而我只是听着耳熟。
很多时候,我都在埋怨学生为什么不能学有所用,现在我好像找到了问题的所在,那就是我的跟不上。我跟不上孩子们背诵的速度,造成孩子们只能机械地背诵,不理解,又没有及时的指导,东西憋在肚子里不出来那是自然的。时间长了不用,当然就还给老师什么也不记得了。
记得问过一年级曾背过很多东西的景文和一萱等孩子,背的东西都哪里去了?他们异口同声地说:“忘了。”是呀,背过的东西不用,除了“忘了”没有别的去处了。
想明白了,便开始有行动了。于是,我跟孩子们一起读《中华成语千句文》的第9部分“秦皇汉武”,有不认识的字和他们一起查字典,一起理解其中需要理解的句子。我知道我背不下来,但至少可以读熟,可以时时拿出来跟孩子们交流。我相信,有我常常拿这说事,他们就没个记不住的,也就不会学无所用了。
想明白了,也吓了自己一跳,原来我的作用还这么大呢?嘿嘿!以后,一定不能小瞧自己了。
评论